評「西仔反傳說」

文 / 林正尉
網站: 隱喻化的後臀美感

時間 : 2010年10月15日晚間七點
地點 : 淡水滬尾砲台公園
演出 : 「西仔反傳說」,2010台北縣淡水鎮國際環境藝術節鎮民劇場

「明暝擱再來。」

——某淡水鎮民

戲尚未開始,師大表演藝術研究所學生的隨機訪談中找到筆者,我們有過一段對話,內容概括文化產業、觀光經濟與節慶,重點如是 :

問 : 你認為淡水適合什麼樣的文化節慶?它是否能為當地帶來觀光經濟效益?並且,淡水是否多做些硬體設施或雕像?

答 : 淡水可發展的很多。我認為今晚的「西仔反傳說」很恰當,「西仔反」是當地發生過的故事,甚至因為在此地,民眾知道砲台、紅毛城,知道誰來過,但故事總是要持續傳說下去的。淡水的歷史摺痕很多,有戰事、有舟舫、有前輩畫家、有王爺信仰,史事資源很多,不要像剝皮寮那樣,政府所改變的,已是觀光化的萬華,對許多萬華人而言,卻不是他們的家鄉了。千萬不要只顧看產值,淡水是個適合發展節慶的地方,可透過像金枝演社帶的環境劇場、淡水社區大學和地方文史共同籌劃workshop,與民眾參與、討論有何可能。然淡水拆遷太快。雕塑是一回事,硬體是一回事,你可問老街上的觀光客,來買阿給或酸梅湯的人會否關心馬偕頭像? 淡水的歷史景點,相當適合移動的文化節慶,任何地點都可能成為創作題材,而且故事和地點就是要連貫。

* * *

為了這場演出,淡水鎮老早便在各鄰里公所門口公佈招募當地的義工和臨演。這使筆者更加期待這場戲的可能。從2009年演出時的183人,至今夜參與演員者更突破200人,年齡從八歲到七十六歲。並非所有盡是淡水在地人,演出團隊包括青藝盟、淡水青島武館、精靈幻舞舞團、身聲劇場與狂打樂擊、淡水高商學生,以及當地的民眾。「你是否為淡水人並不重要,在這裡,你們共同參與淡水老故事的再現,我們就是『淡水人』。」

「西仔反」發生於1884、85年。故事分五幕,長一小時,由法軍少將利士比率七艘戰艦揭幕。滬尾人民不畏風雨,趕建砲台。孫開華與民兵領袖激勵民氣,老奶奶堅持留守家園,不聽阿順、阿源等人諫告,馬偕留下,決意留守此地照顧傷患,在不同信仰的共同祝福、祈禱,戰事卻迫在眉睫。孫開華先發制人,兩軍正式交火,馬偕與教友幫忙救助傷者。此時濃霧大作,淡水當地的清水祖師、媽祖、蘇府王爺顯靈助陣,戰況膠著,列士比軍隊暫退。第三幕洋溢著居民的苦中作樂,做歌賴以調侃戰爭 ; 第四幕,列士比軍隊再次登陸,仍認為志在必得,卻不小心進入林投樹叢,迷霧林裡慘遭清軍埋伏,列士比少將一方跌入幻叢夢裡與遠方愛人的短暫交會,一方面受困於伏軍的壓迫,與民兵首領獨戰受傷。面臨死傷過甚、無限悲痛且心力交瘁的他,最後宣佈撤軍。終幕鞭炮、煙火響徹雲霄、列陣頭划龍舟歡慶安寧。馬偕醫生前來探望老奶奶,老奶奶正準備祭禮,家人團圓。往後,眾人便在八月二十「拜門口」,撫慰亡靈,習俗延續至今。

法國軍艦繪於布上,由數名演員一同手持入場。法國軍隊以嚴謹的陣列行軍,整齊倒不至於,重點是鎮民演出 ; 民兵以「對場」凸顯出活潑、動態的士氣,其採用兩人練兵、對舞或獨舞,其中還能看到高大的老外擔任清朝民兵,呈現迥異對比。清朝正規旗兵隨後入列,不乏老嫗舉旗太快,些許意外的「出錯」,但老嫗笑笑,依然跟上旗陣的進度,無事般的搏力演出。

作戰時,大型媽祖像、蘇府王爺、清水祖師像由數人扛進,媽祖坐鎮民房中間,監督整個戰局,蘇府王爺與清水祖師協助人民作戰,有濃厚的史詩意味。在整個方型的公園草地上,圓形以動線,一來增加動感,二來坐於「南、北」兩側的觀眾,可觀戰場全局。劇中,列士比少將率兵二度登陸,由精靈幻舞舞團帶領一些婦女民眾擬仿林投樹叢的幻霧與枝影,漫舞紛飛,擾亂法軍的途徑。一旁的志工隨即告訴觀眾,蜂炮即將開始,請拿起透明塑膠板。

儘管歷史死傷慘重,法軍終被擊敗。然戲尾並未展現死亡或哀傷的氣氛,反倒是演員、鎮民的大型嘉年華會。所有人舞蹈謝幕,眾多煙火、擊鼓同步,士兵在場中燃點天燈,亦於觀眾席後四、五個齊放。由於風大且亂,場中的天燈差一點卡在樹叢,觀眾席也因天燈亂飄之因素,染滿恐懼、撤離和歡笑,天燈群冉冉升空,大家最終平安無事,今人獻以無限祝福。

「阿嬷在那邊搖旗耶!」、「主任,妳真美」,許多父母跟孩子們講解淡水這段歷史,觀眾席上討論的聲音群起,但這是最佳的狀況。大家來這裡,是來看家人的表演,是來看地方的故事,圓滿與歡笑是最重要的。歷史已過去,有過死傷的人事物成了今宵鎮民共同的節慶、相似之記憶,清兵與法軍終場歡喜共舞,事件中難達到的和解,卻在此夜和大家共享。鎮民玩的開心,才是重要目的。

砲台公園的一、兩千觀眾,見到許多觀眾看到自己家人演出,連忙拍手叫好 ; 稍有寒風涼雨的夜裡,還聽到,鎮民們相約明後再來,豈不令人感動? 可感受到,鎮民一起製作大型地方的信仰神祇、道具、化妝、一次次辛苦的彩排走位,種種辛苦,換來今夜流暢的演出。六百人規模的工程,三分之一的居民參與,小孩打拳,老者揮旗,每人皆為平等。故事本身並非史詩,然而在今夜,卻成就了淡水鎮民難以忘懷的共同心得。 同筆者在訪談中所述,「淡水的歷史景點,相當適合移動的文化節慶,任何地點都可能成為創作題材,而且故事和地點就是要連貫。」居民、演員合作,模擬砲台公園內的沙崙海口、竹房、王爺、媽祖、清水祖師、馬偕等等,不同宗教、不同故事的拼貼並現,卻完整交織出淡水人民心目中的共同場景。

最終仍要建議,戲中有大量突發炮聲、蜂炮及煙火,觀眾群的年齡層廣,製作和告示須考量心血管疾病的民眾與老者,以防任何可能發生之意外。

One Commen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