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凝聚人才 點搞文化產業?

作者:李爾(澳門)
站台:李爾‧在此

早前赴內地杭州出席一個國際靑年劇作家硏討會(首屆杭州國際青年劇作家論壇),會上除內地外,也有來自港澳、日本、韓國、德國、意大利、俄羅斯、阿根廷的靑年編劇,四方八面的朋友圍坐分享各國編劇創作的環境和現狀,旣開了眼界,也獲益良多。的而且確,在創作的衆多環節中,編劇是很容易被忽視的一個職位,它旣沒有台前演員明星的奪目耀眼,也沒有幕後導演監製的生殺大權,但雖然是躱在背後的默默工作,一個好的編劇卻能給整個創作鏈提供源源不絕的動力。編劇講求厚積薄發,除了眼界心胸開闊,也必須對在地文化歷史社會有一定深入了解和思考。寫出一個好劇本——無論是舞台劇還是電影電視——的核心其實是講一個好故事,有了好故事,才談得上後續的創作,以致相關文化產業的衍生發展。因此,一個地方的編劇水準如何,也反映出這個地方滋養創作人才的環境與機制是否健全。

筆者在硏討會的見聞暫且不表,這次在杭州卻意外領略到內地人才競爭的激烈以及手段的層出不窮,在此和讀者朋友分享一二。話說在杭州停留的幾天,有一晩獲安排觀賞杭州當地的特色地方戲——越劇《大道行吟》(一齣講述孔子奔波諸國,推行仁政主張的戲),其後得知,原來這齣戲的編劇余靑峰,是杭州市2006年引進的文藝人才。浙江曾是越劇大省,但自家編劇卻越來越少,故此,當地向本身是福建籍、正在上海發展的余靑峰招手,充實自身越劇創作力量,是“借力發展”的策略。余靑峰在杭四年期間,潛心創作大量作品,更相繼獲得了中國戲劇奬曹禺劇本奬、文華優秀劇目奬等多項編劇大奬。會後,和余靑峰以及當地文化部門的人員聊天,才進一步了解到,杭州為打造“文化建省”的規劃藍圖,近年來積極吸引海內外的創作者,就拿余靑峰來說,為了吸引他落戶杭州,市政府送了一套“人才房”,而且按月發給固定津貼(不附帶任何創作任務的條件),以保障其安心創作,而他在杭州所創作的作品,之後會按票房、版稅另計收入。除此以外,政府更專門給他提供工作室供其入駐,以舉辦各種不同的創作、演出、交流活動。這套吸引文化人才的大戰略行之有年,據說幾年下來,吸引了不少人才如內地作家麥家、導演馮小剛、台灣劇場大師賴聲川等來杭州安家或開設工作室。

內地雖然市場廣袤,但競爭相當激烈,至於眞正的人才,更是你爭我奪的焦點,因為不論發展文化事業還是文化產業,歸根到底,還要以“人才”為核心,而人才的培養,可能要積累幾代人的努力,因此在初始階段,如何向外借力,以“撻着”本土發展引擎,以一流創作開啟本土創作的眼界,以一流人才推動本土力量的成長,以“人”為核心,透過不斷浸淫和薰陶,慢慢滋生出眞正扎根的文化實力。縱觀各地,其實都有不少類似的“人才引進政策”,但反觀澳門,近年賭場好景,荷包脹鼓,開口創意產品、閉口文化產業講個不停,但我們眞正在“人”身上下了多少功夫?大家除了熱衷搞搞社團、四處參觀,除了重金買show、宣傳公關之外,其實有多在乎培養自己的文化人才?又打算如何引進能推動文化發展的外來人才?杭州的例子未必能照搬,但的確應該為我們開啟更廣闊的思考角度。

※原刊於《澳門日報》文化演藝版(2010.11.11)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