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活動的問題,而是資訊的問題

文:薛西

到花蓮放風三年餘,我漸漸體會到,花蓮並不是很少活動,而是這些活動的資訊流通彎曲迂迴所致。

比如這一週,光是我所知道的影展就有三個──「紀實視野‧土耳其影展」、「女性影展」、「烏山頭影展」(台南藝術大學);表演藝術也有三個──「巫醫祭劇場」(不過這個演出有詭,我近期將為文發表)、極至體能舞蹈團「新掌中芭蕾」、「台灣戲劇表演家藝術教育推廣巡迴演出」、花蓮現代舞團婆娑舞集十年公演「花蓮.台北 心靈.姿態> 2010婆娑舞集舞蹈創作匯演」,如果再把「維也納的氣質──張正傑大提琴獨奏會」算進去,光是電影加表演,就已經有七個活動了,而且還不包括原住民文化館週五、六的定期演出,你也覺得很恐怖吧。

花蓮的藝文訊息長期有不夠集中、口傳比例佔多數、露出過慢的特性(在台北至少兩個月前要很明確地出來,花蓮則是一個月甚至更短)。我自認還算是個主動蒐集資訊的人,但仍常常收到隔天就要發生抑或過期的訊息。又或者,因為口傳仍是一個重要媒介,倘若我不認識演出團體的親朋好友,就會收不到轉寄信件或者聽到朋友轉述。

此一現象的背後,問題已然不是出在創作,而是行政,而縣文化局的「洄瀾文訊」雖然有心邀請團體提供訊息,但由於是文化局編入自身業務,人力上難免分身乏術,民間團體大大小小甚多,亦非文化局一時半刻可以全部認識;而且刊物的流通幾乎限於文化局轄屬館所,線上版之於本地民眾的效應則尚待評估(因為仍屬被動下載,以及民眾對於以網路為媒介的習慣高低),這幾點都是訊息無法集中,讓多數人培養「尋找訊息的第一選擇」的共同認知之原因。

其實,我也還在觀察與嘗試,不盡然準確。總之,謹以此花蓮工作心得,替代本月編輯室報告。歡迎各位來花蓮演出。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