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新人與舞者們:還有下一個新視野!?(上)

文/圖:周書毅

給新人們和主辦單位首演的話: 
大家好我是周先生,我在這次新人新視野是擔任我兩位親愛的舞者「林祐如與田孝慈」的創作顧問,但我想我不是什麼「顧問」,應該說是比較像是心理諮詢的陪伴或是客服中心之類的,過程中分享他們的思考然後來做些討論。因為對我來說,學會分享與接受是一件難事,有時比表演或創作更難,年輕的創作者在尋找更多勇氣與決心來面對自己的選擇和語言,從開始到結束都是。今天的演出即將開始也即將結束,觀眾們等著你們醞釀已久的分享,你們也將接受這個階段的它,然後繼續思考著 下一條「路」!
最後我期待這樣對創作者有階段性意義的創作平台會是一個長遠的計畫,而不是再度的停擺或更名替換。祝福。
(以上這段話是原本要放在節目單上的,但因為字數的關係被刪掉了,但我想我還是要跟大家分享我的感受與關切)
我自己在2003年也是透過兩廳院當時的創作徵選「新點子舞展」而開起創作之路的,當時因為楊桂娟老師的鼓勵支持,讓我更相信自己展開創作人生,直到現在。所以對於往後的創作徵選案都感到非常期待,期望有下一個更年輕的人不畏懼的創作,不怕失敗的嚐試與挑戰,還有熱情的堅持。
編舞平台在台灣的展開
兩廳院已經22年,從我所知道的「海闊天空(1995~)」、「狂想年代(2000~)」、「新點子舞展(2003~2004)」再到「新人新視野(2007~2010),這一路走走停停,不斷的更名替換承辦人員以及變換規則,我想都是為了年輕創作平台有更好的規劃。但在2005年新點子舞展停辦,轉為戶外帳蓬的「兩廳院廣場藝術節」 的徵選,而新點子舞展改由邀演由國內外舞團來演出計畫,頓時之間再次失去創作發表的正式平台,一切停擺至2008年,突如其來的還有曇花一現的「台灣舞蹈鍊金篇」
當時除了兩廳院之外,還有皇冠小劇場及國內眾多舞團都時常舉辦新銳創作展等發表平台,皇冠小劇場更在1999年擴辦至全亞洲的「小亞細亞舞蹈網絡」(目前已停辦),還有像是由已故舞蹈家羅曼菲於1994年開辦的「亞洲青年編舞營」和2004年的「雲門舞集二編舞種子計畫」,以及中華民國舞蹈協會在1997年所辦的「舞躍大地舞蹈創作比賽」等,都讓許許多多的創作者曾經在當中成長並展露才華,為台灣的舞蹈寫下新的一頁。 
但這一切可以看出台灣對於舞蹈生態(或說是表演藝術)的規畫,有非常大的欠缺,一路下來沒有任何機構對於舞蹈的發展作記錄,更別說是新生代創作平台的持續發展了。到近期發生的大笑話「金舞獎舞蹈比賽」(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nov/16/today-art1.htm),可以看見文建會的問題,與專業知識的缺乏,這樣下去不知道還要往後退多少!
回到新人新視野 
今年已是第三個年頭,每年都將分有戲劇與舞蹈或是跨界表演,來尋找新的人與新的聲音與想法,三年的累積與成長,一定帶給了這些創作者與舞者們很大的收穫與養分,只不過在評選的機制與人選似乎讓許多參與徵選的創作者感到百思不解,究竟能夠找什麼樣的人來讓新人打開新視野與新觀點呢?甚麼樣的策展規劃與遠見呢?還是就是投錢再投錢?沒有任何的刺激? 往往只是在最後有個與觀眾的座談時間,那麼有誰在觀察這樣的創作過程與策展徵選階段呢?
從演出場次來說,比較當時2004年的新點子舞展來說,已經是四場次,不明白今年卻說因為票房壓力而改為三場次,這讓我感到失望,到底台灣對於年輕舞蹈創作者的平台是怎麼樣的看待與培育的,製作經費也比當時高出了一倍之多,演出場次卻縮水,我想主辦單位以及新人們都該思索檢討,或許不是場次的問題,或許不是經費多寡的問題,那到底這樣的平台是怎麼被規畫而努力經營?成功的舞團與編舞也不是這樣無中生有,他們從機會與命運開始學習,在在透過積年累月的堅持而永續,由衷的期待下一個新/心視野:
新人們加油喽!

  林祐如<Amarcord with 劉厚辰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