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岸】《百合戀》的定目劇陷阱

文字: 薛西
網站: 我們

Facebook最近發起一項「連署支持《百合戀》成為台灣第一齣連續每天上演超過一年的定目劇!(目標3個月內10萬人支持)」的活動。

《百合戀》是2010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裡的定目劇,由屏風表演班負責製作、編導,原舞者擔任演員群,這部取材原住民傳說,融入現代劇場編創手法與特效的定目劇,在演了60天近200場後,由於時程的規劃,必須告一段落,於是引來保留與延續的輿論。

台灣首部音樂定目劇,這簡直是太誘惑人的字眼了;然而,這會不會是一道虛榮的陷阱?

即便根據官方說法,花博整體經費也將近80億, 《百合戀》在製作上雖然看似經過口碑的關卡,但週邊的行銷、票務,其實仰賴花博本身被賦予的國際性/國家性資源,倘若忽視這一點,把《百合戀》在花博的實 際效益直接換算成《百合戀》一旦移植他地可收獲的成果,未免過於粗糙。因為更常見的情況是,一旦國家資源抽離,藝術創作就很難獨立生存、自負盈虧。

至於聯合報曾報導,台灣最有條件接手 的,就是日月潭與花蓮,一來因為這兩地為觀光勝地,二來當地都具有豐富的原住民文化。因為居住於花蓮,我卻以為,《百合戀》若移植到花蓮,主要優勢在於花 蓮本地缺乏夜間休閒的活動,而正是因為原住民族群在花蓮佔有四分之一人口,以及原住民樂舞團體充斥,以《百合戀》的作品水準,很容易在花蓮形成大者恆大, 其餘團體反而可能轉為地方勢力,表達對立與自己不受照顧的心聲。

移植,不是照本宣科,其中有很多環境差 異的因素需要參考,並且列為先行克服的前提。《百合戀》的價值其實在內裡的製作、排練、跨團體/族群的溝通,討論是否延續它的演出生命、到哪定目之前,更 需要仔細地探討、傳承整齣戲的過程性。在這個前提上,如果《百合戀》定目花蓮,它的重要性將在於如何通過一齣戲的製作、展演,讓本地團體了解劇場做為一種 觀光展演的種種細節。

此外,我不得不悲觀地想像,《百合戀》 裡面的陷阱,最糟糕的後果將導致,眾地方縣市政府再度大興土木,興蓋一堆不符規格的定目劇劇場,繼續與中央伸手要錢(現在每個縣市都會說自己是觀光城 市),做出一堆無法持續、內容貧乏的定目劇,然後,定目劇很快就會成為下一波文創泡沫。

刊於澳門《劇場‧閱讀》「場外音」專欄(2011.2)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