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而空洞的符號——我看《百年孤寂10.0—文化大革命》

文/嚴壽山

時間:2011年9月16日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演出團隊:進念.二十面體

安迪.沃荷(Andy Warhol)最為人熟知的,莫過是將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等名人的肖像,配上各種顏色,以絹印版畫的技法,烙印在各種商品。將藝

術與商業之間的關係,緊緊靠攏,更進一步造就所謂的「普普藝術」。

在那個時代,被大量複製的肖像本身不只是肖像,而成為一個隱含著對於藝術的思
考、諷斥的符號;如同可以想像在口喊「打破迷信」、卻不停神格化領導的中國年代
裡,毛澤東的肖像也被塗上各種燦爛的色調,成為另一款的瑪麗蓮.夢露——對於神
格的鬆動、對於專制的反動等等政治意涵,在當年,絕對有它的力道。

然而這樣多彩的肖像在今日,仍有其控訴或引起思索的力量嗎?

距離《百年孤寂》系列的前一部作品,已近9年後的今日,所推出的《百年孤

寂10.0》,卻仍然停留於表層符號的使用:將「文化大革命」等字體放大的投
影、流於文字遊戲的照樣造句「有這樣的文化才有這樣的革命、有這樣的革
命才有這樣的群眾、有這樣的群眾才有這樣的藝術、有這樣的藝術才有這樣的
國家、有這樣的國家才有這樣的領導、有這樣的領導才有這樣的體制、有這樣
的體制才有這樣的時代、有這樣的時代才有這樣的文化、有這樣的文化才有這
樣的革命……」週而復始,明明可以深入探究的觀點,卻只是蜻蜓點水、停於
表層。或是將字以黑灰兩色組成一張毛澤東的投影輪廓照。或是群眾僵直的手
勢、或是此起彼落的吶喊。又或是從後台、側台傳來的各種數字(如從1數到
100)的口號般呼喊。

配合幾近大裸台的舞台上群眾,走來走來,線條是美的,服裝從黑到白的轉換
是美的,紅光的使用是美的。彷彿每一秒鐘,拿起相機,按下快門之後,都可
以是一張張美輪美奐、充滿想像空間光影變化與流動畫面的劇照——還好有了
燈光設計陳焯華的安排,讓這樣的美感得以成立,救了坐在觀眾席的我,起碼
還可以把演出當成是一場劇照播放秀。但這真的是「進念」要呈現的嗎?真的
是「進念」選擇在今日推出這一個在80、90年代有其政治與藝術意涵的系列作
品,所要傳達的嗎?

在今日,中國各地的觀光據點,都可以任意隨手購買各色印有毛澤東肖像、或
紅衛兵圖案、或「為人民服務」字樣的T恤、書包、馬克杯等商品,只要你掏
出人民幣付款,不會因此遭受存於過去年代裡可能有的迫害或打壓,因為力道
不在、無足輕重,就像這一場演出,不過成了一個一個在時代中失落所指、而
顯得空洞的符號。

One Commen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