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消費比消費難的時代—暴風雨

文字: 鄒欣寧
網站: 欣寧的文字收納室

2012.2.17
國家戲劇院
導演/Declan Donnellan

《表演與標靶》沒看完。《暴風雨》只知故事梗概,未讀劇本。帶著這樣的背景看唐納倫的詮釋,享受與好奇的看戲時刻仍佔多數。

唐納倫的舞台演員互動性很強,不會自己做自己的戲,可以感受到他們敏銳關照對手演員的一舉一動,台詞與動作的拋接,讓角色之間的關係不斷流動,並且明顯。這是《暴風雨》最好看的部份。我喜歡米蘭公爵/魔法師與女兒米蘭達的互動,看得出父親的慈愛包裹在跋扈、急躁、暴虐的外在。那樣的慈愛是複雜的。

米蘭達與塞巴斯汀的相遇是兩隻小野獸的興奮遇合,在野蠻的大自然中也不算奇怪。何況青春期的愛情本來就有濃郁的性好奇。

唐納倫偷藏了許多當代觀點–對於殖民主義的反省、同志情慾的暗渡陳倉、對俄國從社會主義極權投入資本主義懷抱的嘲諷、影像介入劇場與表演的對應關係……可惜的是,這些鑲嵌在莎劇繁雜劇情中的提示和反思,因為焦點分散,或者點到為止,反而令人懷疑有消費這些當代觀點或社會議題的嫌疑。

我認為這齣戲在台灣演出,最重要的啟示在於,表演的能量關鍵在「關係」,關係創造能量的流動,感覺演員以全副身心和彼此互動,在這個身心分離的時代,台下的我們幾乎見證人與人關係的古典復甦。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