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外漢的觀賞美學<九面芙烈達>

時間201498

地點:水源劇場
節目名稱:九面芙烈達
/沈芳萭


說到芙烈達,我想到了揮灑烈愛那部電影,好幾年前由薩爾瑪·海耶克主演的電影,當時,預告片一出,就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直嚷著要去看,就像這次九面芙烈達一樣,一看到戲名,就有購票的衝動。不過,2012年的我並沒有去看這齣電影,事隔兩年,這次倒是毫不猶豫地走進劇場。

整齣戲分成七八個小片段,舞台上的空間也設計切割成若干的空間。可以粗略隔成右前右後左前左後,中間有一短淺臺階。從舞台的設計可以看出這次製作的巧思與企圖心,切割獨立的舞台區,各自垂掛的畫框,演員們或站或伏或仰或傾,儼然就是一幅幅的畫作,雖靜止,但充滿能量,一股動能盈滿於演員的體內,不誇張不外顯,卻攫住觀眾的目光。
整齣戲雖以芙烈達為主軸,但又以旁觀者的角度來訴說這個人。戲中使用大量的語言和文字,言語往來之間,堆疊出芙烈達這個人的生平與其生命大的重大事件,但也因為使用大量的語言,不免造成疏離感,特別是如果觀眾不熟悉芙烈達」生平的話。觀看過程中,一直有種似懂非懂的感覺,在大量語言之中,彷彿看到芙烈達這個人或是所承受的內在情緒。但這個感受或是意象甫出現,隨即又被接下來的話語所蓋過,來不及細細咀嚼、消化,立馬又被填塞另一種食物的感覺,僅留下一個模糊的印象。
由於戲中的語言基於「芙烈達」的代表畫作或是其一生的幾個重大事件所設計,對於不諳「芙烈達」的觀眾來說,這種語言使用方式遠大過於肢體或是敘事的手法,難免造成觀眾的隔閡感,使得觀眾無法跟著演員進入劇場世界,乃至在觀看的過程中,數度浮現牆上出現畫作投影的渴望,但很顯然地,這並不是導演的安排之中。儘管如此,這種拼圖式、透過對話的手法無疑引起人們對這個女畫家的好奇心,讓人忍不住想要多認識這位女畫家傳奇的一生。
受限於「芙烈達」的瞭解,而無法領略劇中語言文字的魅力,因此,多數觀注力是放在舞台設計、畫面處理以及演員走位等面向。從服裝的設計、強烈的用色,不難看出整個劇作對於「芙烈達」畫風的熟悉程度,縱使不曾聽聞過「芙烈達」的人,也能對「芙烈達」的作畫風格與大膽用色有所認識。而最後一橋段,類似祭祀、喪禮的畫面,更是將整齣戲的推向一極致—強烈多層次的色調就像是「芙烈達」的個人情感,毫不做作地流露出來,感染著在場的人。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