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郭寶崑《老九》

文字: 于善祿
網站: LULUSHARP

老九,在家排行第九,若以閩南語來稱呼,則成了「阿九」,音似「阿狗」或「阿猴」;老九有八個姐姐,他在家中年紀最小,也是爸媽唯一的兒子,生日和大姐的女兒同一天。他的名字叫做「莊有為」,只是這名字聽起來不大踏實,原本是老爸希望他長大以後要像康有為一樣有所作為,但聽起來卻好像只是假裝有所作為,所以還是人稱、自稱老九,比較順耳。從小他就很會讀書、考試,也集父母、姐姐們、姐夫們(還有較年輕姐姐們的未婚夫、男友們)的寵愛與期待於一身,他的聰穎受到「戰馬基金會」的賞識,並推薦他去參加考試,如果通過的話,就可以接受優渥條件的栽培,前途不可限量。所有家人都極力贊成他去參加為期四天的考試,無論是精神上或物質上的支持,都把他照顧地無微不至,希望他無後顧之憂,全心全意地準備考試。
偏偏到了考試的第三天,他突然衝出考場,循著一管笛子的聲音來到山裡頭的一間木板屋,那正是陳師傅的掌中戲工作室,在考場裡他「心裡發冷,滿身發抖,頭暈暈的,不懂自己在做什麼,整個人空白了」,但是在陳師傅這裡,他「平時不會[操偶]的,現在都會了,也不知道哪裡來的力量推著我,玩啊玩啊……突然間,我發現掌中那些木偶頭上,畫的都是我的臉,每個都掛著一副笑容,任我怎麼擺弄,那些笑容都不變,我越看越怕,我喊我叫,但是那些臉還是笑著,任由我擺布。」在這個有點奇幻的經驗當中,老九意識到他自己就像戲偶一樣,隨著偶師的指掌擺動,但從來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老九從家人的寵愛與期待中醒來,他不想再依循著别人的期待過活,他要去追尋自己的夢想,他要為自己而活。他從陳師傅的戲偶中悟出自我主體存在的重要性:「從小一切都由別人给我安排好了領著我一步一步走。我所謂的聰明是什麼呢?是按照你們的意思,完成了你們的計劃。我越來越覺得自己就像師傅的一個掌中木偶,別人在台前看我總覺得我很靈活,實際上,真正靈活的是你們的手;戰馬基金會的機會只不過是要把我帶上一個更大的戲台,和更多的木偶,給幾個更本領的手去玩……所以我覺得師傅的掌中功夫才是最自由最了不起的!」他想要放棄戰馬基金會所提供的優渥條件,而和陳師傅學掌中戲的手藝,而這是一門正在凋零中的傳統手藝。
對此決定,聽在父親的耳裡,他簡直快要氣炸了,當年他被祖父安排與母親相親,一見鍾情,結婚生女,脫離黑道,打工養家,不識一字,只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夠好好讀書,出人頭地;沒想到老九竟然要棄文從藝,偏偏這門手藝陳師傅也沒什麼信心指望:「4050年代我一天可以趕三場,甚至四場,真是開心啊!後來,世界變了,人家要看電影電視,酬神作祭放錄音帶,我的木偶不動了。這時候我才明白,在我的後面還有別人的手在耍我,他們可以叫我哭叫我笑……」劇本的最後,並沒有很清楚地交代出老九的結局,只是用了老九說的另外一個傳說,關於一對父子和一隻很會唱歌的小鳥,這又是一個沒有結局的傳說,來做為這齣戲的尾聲。
說是一齣戲,《老九》是新加坡最重要的戲劇大師郭寶崑(1939-2002)寫於1990年代初期的劇本,1990621首演於新加坡維多利亞劇院,郭寶崑自己擔任導演,由實踐話劇團演出,而英語版的首演則是由新加坡另一位重要導演王景生執導;今年適逢郭寶崑逝世十週年,實踐劇場規劃主辦「郭寶崑節2012」系列活動,並將於71229日在戲劇中心劇院演出,而且是以音樂劇的形式演出,由郭寶崑的大女兒郭踐紅導演,老九由潘嗣敬主演(他和黃靖倫都代表新加坡,參加過第三屆超級星光大道的比賽,黃第六名,潘第七名,第一名是徐佳瑩)。
劇本一開始有點喜鬧,尤其當老九眾多的家人你一言我一句時,除了表示自己可以幫忙做什麼事之外,眾人的語言還夾雜了華語、閩南語、英語、馬來語、新馬俚語、閩南語和馬來語的混合語、新加坡式英語,而且不是一種語言講完一句話,而是一句話可以夾雜兩、三種語言,像是「你請假,我ponteng,怎樣賺吃?」(ponteng是馬來語,曠課或曠工的意思)、「你這個弟弟很過分man。這樣給他搞來搞去,我的sales appointment全部搞到亂去,每個人團團轉。」(man在這裡是語助詞)、「而且,考試在老九has never been a problem」、「Yeah! But從來沒有人對他寄予這樣大的希望。Let’s go-lah.」(lah是新加坡式英語的語尾助詞)等等。真是非常有趣的多語夾雜(multi-lingual)現象,如果你有看過電影台放映過的新加坡電影導演梁智強拍攝的《錢不夠用》、《小孩不笨》、《我在政府部門的日子》、《老師嫁老大》等電影,一定能夠強烈地感受到這種語言狀態;透過這樣的手法,劇本中的這個家庭幾乎就能反應出新加坡這個國家、這個社會的普遍現象。
劇中的父親和陳師傅,考試和掌中戲,對於老九而言,恰恰象徵了現代與傳統、現實與理想的二元對立,這樣的主題在郭寶崑的其它作品裡也經常出現,像《棺材太大洞太小》就是一例(http://mypaper.pchome.com.tw/yushanlu/post/1320688791)。我們甚至可以說,不單只在新加坡,其實在華人的社會裡,「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期待,以及子女的夢想追逐,背道而馳的情形,幾乎經常存在許多家庭裡頭,像我之前所提到戲劇系入學考試,當我們考試委員問到考生來報考戲劇系時,家裡父母的態度,有些還是不太能夠接受,認為這不是一個有好出路的科系選擇,有少數學生即使考上戲劇系、甚至都就學了,家庭革命仍然存在。
對我而言,這個劇本有點像是老九的自我啟蒙故事,它也提醒著我們,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夢想,當夢想與現實產生齟齬的時候,我們如何抉擇?聽聽心裡頭那絲笛音吧!看看它會帶你往哪去!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