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長候選人的文化政見?(續)

文字: 周力德
網站: 文化部log

六週前,本站發表〈台北市長候選人的文化政見?〉,聚焦於兩大陣營;六週後再度檢視,想了解始終被邊緣化的文化政見究竟有沒有出現新的內容。


著眼點不同
比較連、柯在官網上所公佈的文化政見,明顯感受到兩人的著眼點不同。連營的基本思維,是結合文化與觀光,將現有的文化做好包裝、行銷出去、吸引觀光客,以帶動更大的商機,而對於如何厚植文化、培育人才、改善藝文工作者的困境,著墨不多。柯營則是將文化與觀光分開,至少在柯P新政中「文化」是被單獨拿出來討論的,並不附屬或配合於其他的主題,而在內容上也較為全面,幾個重點包括資源分配的公平正義、改善藝文工作者的環境、Live House音樂展演空間的發展,皆有所觸及。

僅止於耳目一新?
柯營的文化政見,確實令人耳目一新。雖然在真正關心文化政策的人看來,這種「耳目一新」不過是回到最基本的問題而已,但終於有人願意去面對這些基本問題並提出主張,値得予以肯定。然而,執行力會是一大挑戰;如果柯文哲選上台北市長,它們究竟該如何落實,就目前看來,是啟人疑竇的。 
例如柯文哲主張,由資深的文化界人士,組成「文化政策諮詢審議會」,審議相關重大的人事(例如文化局長)、政策及預算,名單公開透明並接受市民公評,協助市長做文化方面的政策決定。換言之,將來的文化局長不是市長說了算,而是要過「審議會」這一關。但,組成「審議會」的資深文化界人士,他們是誰?有多少人?有幾人稱得上「資深」?他們有沒有資格進「審議會」?誰來決定他們有沒有資格?
長久以來,我們見識過太多「資深文化界人士」(例如漢寶德先生),被請去中央政府開會、地方政府開會,發表他們的高見,領他們的車馬費,影響政府的文化決策。結果年復一年,文化積習未改、文化積弊依舊,直至今日還在議論包括改善環境、人才培育等基本問題。如果政府的文化政策果真如此不堪、一敗塗地的話,這些姑且名為「資深的文化界人士」難道不需要負責?就算如柯P所言,他們有權審議文化局長的人選,但對於文化政策與預算,他們夠專業嗎?誰來判斷與認定他們的專業能力,是一群人還是一小撮人?柯文哲一心想突破的小圈圈決策模式,但「審議會」的組成與運作,恐淪為另一種形式的寡頭。
其次,柯文哲主張為了讓文化基金會多元且專業,應當減少節慶式活動的補助。試問:文化基金會所主辦的台北藝術節、台北兒藝節、台北電影節、台北藝穗節等,算不算是「節慶式活動」?難道要減少它們的補助嗎?希望不是,但柯營也並未指出文化基金會究竟辦了哪些應該減少補助的「節慶式活動」。請舉出具體的例子,不要只喊口號,好嗎?
再者,柯文哲要成立文藝總工會,處理藝術工作者的勞健保,並規劃、成立退休制度,但他並不了解,工會早已存在,勞健保不是問題,倒是柯醫師所支持的「二代健保」,讓一些藝文工作者不得不加入工會,以免單筆收入超過5千元,就要被扣2%的保費。這種不公不義的、在瘦羊身上拔毛的「二代健保」如何造成藝文工作者的負擔與困擾,柯醫師可曾研究,可有對策?
再其次,柯文哲要徹底清查台北市的閒置教室及公共空間,整修後至少提供1000個便宜的工作室,讓藝術家進到校園和社區。其實,舉凡空間清查、整修、進駐,在台北市早已不是新聞,真正的問題是量少質劣,以目前文化局的「藝響空間」而言,許多劇場工作者常因排練所產生的「噪音問題」被鄰居投訴,而追根究柢,又與台北市寸土寸金、地狹人稠不無關聯。1000個工作室或許不是問題,1000個可用而又能兼顧鄰里與使用者需求的空間,才是費思量之處。

結論
總之,柯文哲提出的大方向是對的,但在作法上因沒有周延的配套而顯得一廂情願,使他能否達到他一再標榜的「公平正義」,令人感到疑慮。
至於柯營的主要對手連營,由於在大方向的設定上與本站的出發點背道而馳,就不必浪費時間評論了吧。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